交易所 分类>>

2025年全球Top加密货币交易所权威推荐我国债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5-05-17 22:49:0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交易所,交易所排名,交易所排行,加密货币交易所排行榜,加密货币是什么,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加密货币平台,币安交易所,HTX火币交易所,欧意交易所,Bybit交易所,Coinbase交易所,Bitget交易所,Kraken交易所,交易所权威推荐,全球交易所排名,虚拟货币交易所排名,加密货币,加密货币是什么

2025年全球Top加密货币交易所权威推荐我国债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981年,在连续两年出现财政赤字后,中国政府重新恢复发行国债,当年发行国库券40亿元。1981年至1987年,中国国库券的年均发行规模为59.5亿元。1985年我国国债的发行方式开始引入市场机制,但由于二级市场缺失,国债缺乏流动性,所以国债的发行基本上采取的是行政摊派的方式,由国有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认购。1987年1月5日,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公布《证券柜台交易暂行规定》,明确了经认定的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可以在经批准的金融机构办理柜台交易,以柜台交易为代表的场外市场初步形成。

  1996~1997年,股票市场过热,大量商业银行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其中交易所的债券回购成为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重要形式之一。为了更好的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切断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途径,1997年6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商业银行停止在证券交易所证券回购及现券交易的通知》,商业银行的国债现券交易和国债回购交易退出证券交易所,改在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进行,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就此形成。至此,我国债券交易所场内交易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场外交易同时独立存在、各自封闭运行的格局基本形成。1999年开始,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场外债券市场已渐渐演变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主导力量。1999年财政部和政策性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共计4426亿元,占当年中国债券发行总量的74%。2000年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又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3904亿元,占当年中国债券发行总量的62%。199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成交量迅速放大,直至2000年8月,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开展双向操作之后,银行间债券市场日成交量稳定在200亿元左右的水平,远远超过了交易所债券市场。在分层次的债券市场体系中银行间市场占绝对主导地位。

  1.从交易场所看,我国债券市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银行间债券市场,无论是从发行量、存量还是从交易量上来看,该市场都占绝对主导地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市场参与者是各类机构投资者,属于大宗交易市场。实行双边谈判成交,逐笔结算。(2)交易所债券市场。是指以证券交易所为交易场所的债券市场,属场内市场,是集中撮合交易的零售市场,实行净额结算。市场参与者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基金、信托公司、其他非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上市类商业银行机构目前刚作为试点获准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

  3.债券结算托管体系方面。目前我国共有两部分债券托管结算系统:一类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的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负责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各类债券的托管与结算事宜;一类是由中国证监会监管的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其下又分上海分公司与深圳分公司,分别负责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包括债券在内的所有场内证券的托管清算结算事宜。两类托管结算系统之间分别是两种不同的交易系统,市场参与者无法利用同一托管账户自由地参与任一市场的交易,这样债券流动性降低,导致交易成本增加,市场效率低下。

  为了推动企业债券的发展,2005年央行还专门制定了《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2007年证监会颁布了《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2008年央行等部门还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司债券发行、登记托管、交易流通操作细则》,以推动公司债在银行间市场的发行和交易。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10月27日,央行、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商业银行在证券交易所参与债券交易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时隔多年上市商业银行作为试点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从而为最终打破两大市场相互分割的现状,构建统一的债券市场奠定了基础。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开始接受实物债券的托管,并在交易所开户后进行记账式债券交易,形成了场内和场外交易并存的市场格局。1994年财政部发行国债1028亿元,比上年增加近两倍,国债发行规模的迅速扩大成为推动场内交易市场发展的重要契机。同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期货产品的推出更是极大的推动了交易所现货交易的快速发展。1996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债券成交量比1995年增长了近10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交易金额上,交易所市场迅速超过场外市场。

  人民银行、证监会、发改委分别监管我国债券市场的不同环节,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资本市场刚起步条件下确立的管理模式,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今天来看,这种多机构分头监管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债券市场长远发展的需要。虽然近年来各监管机构也做了很多努力,逐步取消原来的审批制,同时加强了协调沟通。但各监管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与各自的部门利益、地方政府、乃至各种利益集团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各机构之间往往给市场发出互不协调、相互矛盾的信号,势必造成监管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我国债券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搜索